| 无障碍浏览
切換到繁體版
文化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打印】

文化交流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外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他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生活习俗书写着各地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融合关系密切。从西汉时对丝绸之路有“凿空”之功的张骞,到东汉时用白马驮经到中国的印度人摄摩腾、竺法兰;从唐代东渡日本的鉴真,到现代“托尼思想,魏晋文章”的鲁迅,人们从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交流的目的是使处于不同文化圈的人通过资源的相互丰富来给自己定位,正所谓“不通诸经,不能解一经”。在这个世界各地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更加频繁,正如学者梭罗所说:“凭借丰富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才有最终荣登天堂的希望。”

文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民交流的重要形式,以直达人心的力量在心灵沟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呈现出来了。”文艺具有融通心灵的功能,无论哪个时代的读者都需要从这些经过时间淘洗、历史检验,承载着优秀文化基因的作品中汲取宝贵经验和精神营养。文化工作者还需要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通过增进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拓宽交流渠道、创新交流方式,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为重新整理开掘利用经典作品提供了重要保证,加上由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变化,导致一些译文的存续时间也就几十年。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所有翻译者都是解释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文学作品会产生新的认识,这就需要译者隔几十年就推出新的译本。例如,由作家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推出的“新编新译世界文学经典文库”,用重新翻译、修订的方式来把握和理解作品,激活作品的生命力,产生与时代共振的影响力。在新时代重新审视世界文学,不仅有助于国内把握世界文明的发展变化,而且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进而为人们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他山之石”。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

文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各文明兼容并包、融合发展的过程。在提高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交流,需要在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国学派,这就要求学界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认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是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互鉴、求同存异,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直面自身的不足,向世界自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不能夜郎自大、崇洋媚外、妄自菲薄,这样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中华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党云峰)


(原标题:文化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孝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

地址:孝义市党政办公大楼   网站联系电话:0358-7828576

版权所有:孝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晋ICP备11003284号-1  网站标识码:1411810001

晋公网安备 14118102000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