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切換到繁體版
抗战中的孝义县民族革命初级大学
【打印】

  孝义县民族革命初级大学,创建于1938年6月下旬,是在中共领导下由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傅立民组织创建。存世历时半年,培养了200多名热血青年,为孝义建党建军建政、更广泛迅速地动员群众参加抗日工作、掀起抗日斗争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大的创建及其概况
  1938年2月16日,日军侵占孝义城后,孝义人民亲眼看到其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亲身遭受了其蹂躏,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义愤进一步激发。这时,反动县长已逃之夭夭。由山西省牺盟总会派来的新县长傅立民,利用县政府这个合法机关和县长这个合法身份,按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聘请了当地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学者,并取得驻军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大力支持,创办了孝义县民族革命初级大学。民大采取公开招生的办法在全县青年学生中招生。“招生简章”上明确指出,凡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热爱祖国、不愿当亡国奴、愿为抗日流血奋斗的男女青年均可报名,经过考试择优录取,毕业后根据需要,分配学生从事各种抗日工作。
  “招生简章”遍贴城镇、乡村。慕名应考者近千人。有的明知学历不够,也要来表达爱国救亡的心迹;有的兄弟姊妹、亲朋好友结伴而来,把报名赶考当做一件极其光荣的事情,不愿落于人后。经过考试,有200余名考生被录取。6月下旬,民大在兑九峪高小正式开学。开学典礼上,县长兼校长傅立民讲了话,勉励大家学好知识,练好打击日军的本领。广大师生群情激昂,整个校园呈现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革命新风。 
  民大的课程安排有:《社会科学发展简史》《新三民主义》《论持久战》《民运工作》《统一战线》等和抗战形势、国际形势报告,此外还有语文、体育等课程。老师的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启发自觉,学用一致,课内课外教育紧密结合,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密切配合,教学成效突出。为了提高学生宣传和组织群众的能力,学校多次组织各种形式的演讲会和演讲比赛,演讲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不断进犯,民大曾两次撤离兑九峪。
  1938年8月上旬,盘踞在孝义县城的日军开始向兑九峪进犯。驻此的所有机关、群众团体都准备撤离。民大师生们也在紧张地清理东西,学习打背包。学生们打了拆、拆了打反复练习,速度逐渐加快,不时背起来试试,跳一跳,看背包是否牢固、贴身。天黑仍未接到出发令,大家就和衣枕着背包睡觉。晚10点左右,大家紧急集合后出发了,向西走了5里路,在石像村停下来等待进一步指示。到下半夜一两点钟,队伍又出发了。行进了三四个小时,太阳出山时,到达二区下荆封村,休息了一上午,下午就集合在山坡上、大树下上课了。除上课外,指导员还教大家做群众工作、分派一些学生教儿童团唱歌。一周后民大接到命令,说游击队打了胜仗,要全体师生13日重回兑九峪。经过这次撤退,大家更感到时间的宝贵,懂得了学习求知的不易,学习更自觉更紧张了。
  9月初,日军从汾阳沿汾离公路向西进犯。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和孝义游击队奉命前往阻击。消息传来,民大顿时沸腾起来,大家一致要求参战。未等上级批准,前线已传来我军于9月14日至20日先后在薛公岭、油坊坪 、王家池三战三捷的喜讯。不久,形势渐趋紧张,汾、平、介、孝的日军纠集起来,向兑九峪和附近农村疯狂“扫荡”,占据兑九峪,在镇上修筑炮楼,企图长期盘踞。民大第二次撤离,转移到五区郭家掌继续办学;11月初奉命从郭家掌村移到上荆封村。转移中曾在庞子洼、下马宽等地住过。学校来到二区一带后学习内容更丰富了。除坚持学习原内容外,还因战争环境的需要时常搞山地作战演习。年龄大的学生夜里到山顶放哨。夜间行军,则学习以北斗星座辨别方向。新到一个村子,学习绘地图。由于接触群众机会多了,也教学生学习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真搞好军民关系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生活上虽艰苦些但大家学会不少实用知识。女生中不少人同村里妇女交了朋友,她们大都是村妇救会的干部和积极分子,有的学生还帮助村妇救会办起了识字班。
  这批在民大经过认真训练的后备力量,在斗争中已崭露头角,随着一一五师奉命东进离开了孝义,地方武装成为孝义抗战的主要力量,抗战形势愈来愈紧张,抗日工作对干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上级做出让这批学员尽快结业的决定。11月中旬,经近半年学习的民大学生,怀着无限深情和眷恋举行了结业典礼。结业典礼上大家激动地唱起《毕业上前线》歌:
  这是时候了,同学们,让我们走上前线……我们的血沸腾了!不除日寇不回来相见。快跟上来吧!我们手牵手,去同我们的敌人血战!别了,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
  唱着这支催人奋进的战歌,不少人抹掉了眼泪,在心底刻上了战斗的誓言!
  结业后,这批学生经过组织分配,走上了抗日斗争的工作岗位。主要去向有:抗日民主县政府、战斗剧社、《战斗报》社;县游击队;县牺盟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农村小学。很快他们中有11名学生被分配到游击队当了政治工作员,范杰良、张立常很快就升任了连队的指导员。女生大多被分配到牺盟、青救、妇救等群众组织中工作,冯改灵、李桂梅等不久就成了县妇救会的主要领导成员。高锦珠、冯光晋等去了战斗剧社,不久也担任了领导。也有一些学生因年龄小被动员回了家,不少人后来又重新参加了革命。
  民大的组织建制和党群活动
  民大之所以在半年时间的流动教学中能够取得可喜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骨干,与其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建制是分不开的。民大的举办单位是县政府,因此一切开支均由政府供给,一切活动是公开合法的。主管学校工作的校务主任张之恒、教导主任杨亮忱都是社会知名人士、学者,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因此,不论穷人,还是富户豪门,都愿意把子女送到民大学习。
  学校庶务主任由中共地下党员李俊卿(即伍林叶)担任。体育主任由寺家庄一个姓武的担任。学校教师约10人,有田曼青(主办《战斗报》兼语文教员)、苏尚俊、岳继贤等。一一五师民运部派来的郭少川、樊鹏飞分别担任政治和军事指导员,他们不仅给学生上课,讲解抗日政策、社会科学理论、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民运工作,教学生做操、唱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开展政治活动;而且热心做学生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八路军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带进了民大,使民大树立了良好校风。
  学校实行军事编制,把全校学生编为4个分队,每分队设3或4个小分队。第一、二分队学生大多数是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三分队多是高小生,女生被单独编为四分队。民大的4个学生队,不仅是上课的班级,而且是军事、政治活动的编制。因此,学生不论在校活动,还是外出集合、行军、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都表现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民大的中共党支部当时是秘密的,组织生活比较严密,不能发生横的关系。党员对象的选择和培养,由郭少川负责。但党支部直接受县委组织部长梁占祥领导。发展党员单线、个别进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到民大结束时,共发展党员20多名。支部对党员的教育抓得很紧,每人发有一本关于党的知识的小册子,通过学习,大家懂得了为何要入党怎样做个共产党员,迅速提高了思想觉悟,在学习、工作、行军、演习等各项活动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的政治活动,主要由党支部领导的“青年救国会”组织进行。这群众性的爱国组织可以公开、合法、自由地组织学生搞抗日的宣传活动,出板报、印传单,上街头刷写标语,还可以组织群众性的演讲会、宣传队。
  民大青救会主席是共产党员杨瑞云,她学习好,为人忠厚诚实、能团结同学、帮助别人,在群众中很有威信。因此,当时学校中虽有公道团不断渗入,但在学生中活动不起来,使民大自始至终坚持了统一战线,高举了抗战的旗帜。
  民大在孝义抗战中的作用和影响
  抗战初期,阎锡山投机革命,标榜抗战,曾创办了一所“民族革命大学”及若干分校。他想网罗人才、争夺青年,却又不敢提“抗日救国”,怕刺痛日本侵略者,从而打出“民族革命”的口号掩人耳目。傅立民以县长的公开身份巧妙利用了阎锡山“民族革命”的口号,创办了与其初衷完全不同的学校,既维护了我党同阎锡山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大局,又实实在在为孝义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这样做,不仅学校的经费可以由政府开支,减轻了群众负担;而且容易被更多人接受,从而得到许多社会上层人士,包括知识界的拥护和赞助。
  民大是一所挂大学牌子的干部短期培训班。当时孝义的抗日工作比较活跃,各方面都急需干部。民大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适应了这一形势,加之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言传身教,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此,许多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搞宣传、编报纸、演抗日戏;就能做群众工作,动员妇女做军鞋,动员青年参军、支前;就能管理部队、指挥打仗,很快成了各部门、各单位的骨干。孝义在抗战初期建党、建政、支援前线,成绩卓著,成了晋西南地区的抗日模范县,这与民大为孝义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是分不开的。
  总之,孝义县民族革命初级大学是培养抗日干部的革命熔炉,是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在孝义抗日斗争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洒尽最后一滴血,以实际行动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孝义以至中国人民光辉的革命斗争史册上;有的虽年逾花甲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余热。(赵钟)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孝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

地址:孝义市党政办公大楼   网站联系电话:0358-7828576

版权所有:孝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晋ICP备11003284号-1  网站标识码:1411810001

晋公网安备 14118102000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