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切換到繁體版
孝义市毛皮厂五十年变迁简况
【打印】

  孝义市毛皮厂从1956年合作化时期起步,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由强到衰,直至2009年从我市企业名录中消失。风风雨雨五十多年在我市工业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和值得研讨的经验、教训。
  我于1968年,父亲病退接班进厂,2006年退休,父子两代人经历了该厂五十年的变迁。今我已年过七旬,现把毛皮厂五十多年的历程写下来,一为传承这一濒临消失的珍贵文化遗产,二为展示老一辈手工业工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风貌。
  我以时间为序粗线条作一回顾。
  一、从无到有、奋斗十年建新厂<1956——1965>
  1956年,在合作化的大潮中,由以石体泽为首的大众皮坊、以弯思俭为掌柜的二合盛皮坊,以及邓文斌、王竹斋、杨贵富、郭财明、王天富等十余户皮匠作坊和郭晋明、李明如等造胰作坊组合为皮革合作社,主任石体泽,在桥北南巷租赁梁怀仁先生一处大院为工厂,在桥南租两间门市。主要生产车马皮具、笼头、套绳、鞍子、皮鞭等,也熟制羊皮、裁羊毛皮袄、背心、马褂,还生产肥皂、猪胰子、雪花膏、凡士林等。当年合作社社员们都带着自己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股金来入社的,他们深知,合作社就是自己的家,大力弘扬爱社敬业精神,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出了无私的奉献。特别是年过六十的弯思俭、邓文斌老先生,不辞辛苦,把他们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来。他们的高风亮节也就是当年全体社员的精神风貌。
  1958年,由六个生产合作社合并为综合厂。书记兼厂长由抗日老干部郝通义担任。各合作社主任均为副厂长,各社仍自行管理。皮革社,石体泽;蔴业社,王世贵;混合社,辛一斋;邮布厂,林慕洲;印刷厂,田子聪;化工厂,雷青云。这些主任都是在社会上很有声望的手工业合作社的领军人物。
  到1962年后综合厂解体,各合作社自行发展,各显其能。这一年年已六十五岁的弯思俭老先生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后起之秀青年工人张继尧被誉为公交系统十大标兵之一。
  1963年水淹孝义旧城,皮革社租赁的场所已严重阻碍企业发展。六四年组建新城,皮革社的前辈们,用八年积蓄在新城铁北东南角,征地十余亩(地是张家庄和西关村的)盖厂房车间二十多间六百余平方米,时建厂工地负责人为我父亲李明如。于六五年陆续人拉肩扛把厂迁到新址。当时已和蔴业社合并,厂名为皮蔴制革厂。厂下设四个组:黑皮组(车马皮具、牛马驴皮);白皮组(羊皮熟制、皮袄、皮褥子);红皮组(革皮制作、鞋底、鞋面用原料是牛皮);蔴绳组(农用、民用蔴绳合股制作),由纯手工业生产逐步向半机械化发展。当时书记为赵财源,厂长为石体泽,副厂长辛一斋郭杰万,会计任芳兰。员工四十余人,年产值十二万元,年利润二万余元。
  二、从小到大,文革十年不停步<1966——1975>
  1966年,工人坚持抓革命,促生产,技术革新不断,产品逐步升级,效益逐年提高,厂区年年扩大。
  厂里涌现出了技术能手、革新模范。白皮组长张继尧改革了有史以来用米发酵熟制毛皮的传统,而代用碱、矾、皮硝等化学熟制一改多年来脏、臭、累的状况。黑皮组张凤元等一改过去人工拧拱江<皮大绳>的习惯用机器替代。蔴绳组也改革了很多用人工拉胚、纺绳而为机器所替代。红皮组张振荣、石永德师傅也一改生产过程中手工操作为机械操作,例如改手工玻璃刀压皮为机械滚动压皮,手工拉皮带为电动转刀拉皮带。
  上述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不仅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而且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逐步改善了脏、乱、差、臭、累的工作环境,使企业迈向文明生产。
  1969年至1971年,书记郭德林、厂长温齐珠,副厂长张继尧,当时企业员工已发展到百人以上,厂区也扩大到二十余亩。
  1972年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企业开始发展速度加快。开始试制出口产品,起初单一兔皮褥子半成品出口,后发展为兔皮毛成衣出口。为适应新形势,正式更名为孝义毛皮厂,下设八个车间。支农车间、鞣制车间、配皮车间、裁制车间、皮件车间、制革车间(原红皮组)蔴绳车间、维修车间。员工已发展到二百多人,占地四十余亩。年工业产值一百八十多万元,利润十二万元。时任书记为薛振江,副书记为任守谦,厂长为张继尧。七五年薛书记升任二轻局局长,任守谦继任书记。当时这个领导班子被誉为“麻袋书记、汗水厂长”他们为发展企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产品升级、企业飞速大发展<1976——1988>
  1976年至1988年可以说是毛皮厂的黄金时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毛皮厂淘汰了支农车间和蔴绳车间,支农产品也不再生产,全厂规划为:毛皮分厂(包括原鞣制配皮裁制),皮件分厂(即毛皮皮衣成品制作),制革分厂(即利用牛皮、猪皮、羊皮等生产皮革制品)。毛皮分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张连龙等软化毛皮鞣制技术试验成功,填补了行业空白,缩短了生产周期,为厂里上高档毛皮:水貂、黄狼、狐狸等珍贵皮毛的软、轻、美闯出一条新路。受到轻工部毛皮处的重视和表彰。毛皮染色工艺也试制成功并大批投入生产,五光十色的毛皮很快占领了出口市场。其项目得到山西省政府科研三等奖。地、市经委、科委部给予表彰、奖励。多次给厂里下拨科研资金。高档毛皮裁制技术也突飞猛进,一条长八十公分的水貂皮经拉条穿龙技术可延伸到一米二以上。生产出美观大方的水貂大衣深受客户欢迎。
  皮件分厂在分厂厂长郭堉带动下,从严管理,生产质量一丝不苟,被天津口岸等客户誉为免检产品,成品有各种皮毛、多种色彩制成的裘皮大衣、短衣、披肩、围脖等。
  制革分厂(原红皮组)于八〇年更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陆续增加铲皮机,大型转鼓,剖层机、压光机、磨革机、熨皮机、自动喷浆机等二十余台总值五十万元的设备,车间扩大到一千多平方米,人员九十多人,主要产品有,牛皮皮面革、猪面革、猪二层修饰面革,猪三层鞋里革、绒革、羊皮服装革、皮带革、皮底革等十八种。省皮革公司曾在这里召开技术交流现场会,全省十三家皮革厂参加,八一年制革分厂生产的猪二层修饰面革荣获全省第三名。
  由此而来,厂内维修车间也新增了必要的设备,做到了小修不出车间,大修不出工厂。并招聘了一些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机电厂技师王开忠等。
  为了扩大生产能力,毛皮厂先后在驻孝五〇部队瑶圃村、西关村、楼西村设小型加工点。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
  在这几年里上级给予毛皮厂很多荣誉。吕梁行署、孝义县政府给厂里多年颁发“学大庆先进企业”。八一年至八四年连续四年获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科研成果四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八三年荣获国家外贸部“出口荣誉证书”。轻工部中国商品杂志“轻工科研成果新产品特刊曾大篇幅报导孝义毛皮厂的事迹。
  厂里连续多年派员工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上海、北京、杭州等小型专业交易会。
  厂领导多次出席全国外贸,轻工部全国性会议,八〇年全国毛皮济宁会议,八三年华北、西北、东北皮毛协作会议(简称三北会议),毛皮厂都重点发言,介绍企业靠科技发展的经验。
  厂领导张继尧、张连龙先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吕梁地委书记姚新章、吕梁行署专员章志等领导都曾来厂视察指导。
  厂内产品远销北美西欧、英国、法国、日本、苏联以及港澳等地。
  1976年以来近十年里毛皮厂职工人数,正式工人二百三十人到二百六十人,临时工、代培工一百四十到一百七十人,计四百余名员工。
  十年总产值三千多万元,利润二百三十余万元。
  试举1979年到1981年三年产值及利润。1979年产值一百九十九万元,利润二十四万元;1980年产值二百五十一万元,利润三十八万元;八一年产值二百六十三万元,利润二十六万元。
  可以说在这辉煌的十余年中,毛皮厂是经委系统二十多个企业中利税大户。
  但由于发展有些冒进,也给企业带来些致命后遗症:
  1、银行贷款急剧上升,利息包袱沉重。
  2、库存积压严重,流动资金占用很大。
  3、年年治理污染,但污染仍然严重存在。
  在这十余年中,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先后由张继尧任书记后调任二轻局副局长,李全忠、张连龙先后任厂长,副厂长有郭学义、任树仁、郭堉、张继舜等。
  到1984年厂区已占地八十余亩,其中生活区二十余亩,1979年毛皮厂首家盖起了五十余套职工宿舍。
  四、出口受阻、积重难返大滑坡<1989——1998>
  1988年,毛皮厂又引进了水貂等高档毛皮成套生产设备,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精力,满怀希望大干一场。
  1989年,由于美国对华的经济制裁,出口贸易严重受阻。大批量生产的水貂、黄狼、狐狸等高档裘皮服装根本出口不了,而国内市场对于这些产品望而生畏几乎没有市场。
  厂里费尽心机,集思广益,全员献计献策,想了不少办法:
  1、改变产品结构,生产一些国内适销对路的中低档毛皮产品,面向工矿生产一些劳动保护用品。
  2、鼓励全员有奖销售。全厂有近百名工人参与推销,三百余万元的毛皮制品走向北京、天津、内蒙、四川、湖北等十多个省市的商场、门市。但资金回笼缓慢,有些只好降价处理,多少盘活了一些资金。
  3、采取切块承包,救活一块算一块。厂里出现了昌盛皮衣作坊、雪狐制衣等五六个小型皮件工厂。
  4、临街开设了六个皮毛制品销售点。
  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毕竟积重难返,无济于事。
  1989年至1994年先后有矦元梅、李全忠任书记,张连龙任厂长。
  1994年春,市工商银行收贷,毛皮厂被市里列为反腐败重点典型,原领导班子全部撤职,由维修车间主任相里琦任厂长,至1998年。
  五、名存实亡,留守企业待改制<1999——2009>
  鉴于毛皮厂的实际情况,1999年主管部门委托二轻局生产股程厚雄为厂长。
  程厂长在任四年,厂内除六个出租加工点其它均已停产。主要是收缴各点的承包、租赁费,进一步清仓理库,清产核资,为企业改制做一些准备工作。
  2005年,为便于企业改制,主管局召回程厚雄。除陆续调出、退休外,全厂仅剩一百三十余名工人,大家推举本厂王吉根为厂长,虽然是留守厂长,但王吉根不负众望,为维护职工利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受到职工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经委、改制办、主管部门的认可。一直到2009年,企业才正式改制。
(作者:李全忠)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孝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

地址:孝义市党政办公大楼   网站联系电话:0358-7828576

版权所有:孝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晋ICP备11003284号-1  网站标识码:1411810001

晋公网安备 14118102000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