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杂粮产业凭借悠久的种植历史、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品种资源和优良的产品品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产业规模与效益上,我市杂粮产业表现亮眼。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的17%。2024年,种植面积达160.12万亩,总产2亿公斤,位居全省第二,全产业链产值约15亿元。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农户切实受益,全市杂粮订单生产面积6万亩,带动农户5.8万户,户均增收2200元。
企业培育方面成果显著。我市精心遴选了兴县山花烂漫、岚县老磨坊、汾阳汾都香、临县青塘食品等4户链主企业,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目前已有省级龙头企业21户、市级龙头企业22户。现有杂粮加工企业112户,年加工量达18万吨,为产业的深加工和附加值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特色发展与合作创新上,我市各地亮点纷呈。兴县创新推出“兴县杂粮宴”,加速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荣获“中国杂粮之乡”“中国杂粮美食之乡”称号。不仅如此,兴县还与中国农科院深度合作,成立晋绥杂粮研究院,并建成兴县杂粮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力。汾阳市与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携手,重点推进高粱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临县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作,助力肾型大豆实现高质高产;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则与中国食品行业协会合作,推动企业向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杂粮产业发展,我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推进措施。在全面落实中央、省级补贴的基础上,市县对重点作物进行叠加补贴,提升农民种粮的预期收益。生产托管模式不断推广,通过探索整村、整乡农业生产托管,有效解决了耕地撂荒、小农户投入不足、机械化水平低、效益低等问题。订单农业持续发展,完善了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等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此外,我市积极推广杂粮完全成本保险,优选保险承保主体,优化投保和理赔流程,让农户最大程度受益。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我市杂粮产业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市杂粮产业有望在规模、品质、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记者 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