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切換到繁體版 网站支持IPv6
传统地秧歌焕发新生
【打印】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困境。然而,我市一项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地秧歌,正焕发新的生机。

在2024年春节文化活动之锣鼓、秧歌、自乐班群众文艺汇演中,24名小学生带来精彩的地秧歌表演。他们身着五彩斑斓的表演服装,手持道具,以精湛的表演技巧、灵动的舞步和充满感染力的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连连称赞。他们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地秧歌的艺术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

市民李彩霞:经常只见大人们表演秧歌,第一次见孩们扭秧歌,感觉把咱们的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后继有人的感觉。

表演者宋柯俊:我今天表演的是磕花棒的一个角色,通过地秧歌表演让我更好地认识到了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增强了我们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我非常享受表演给我带来的快乐。

表演者刘子瑜:我扮演的是孙二娘,今天表演的时候,我听见台下的观众连连叫好,我内心非常骄傲,今后我会把地秧歌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参加表演的学生来自振兴东街小学,2022年3月,地秧歌成为学校社团活动之一,每周二和周四的课余时间,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指导下,开始系统学习地秧歌表演。

省级非遗传承人、市文化馆非遗部教师吴瑞青:从传统的秧歌小锣里面我又穿插了舞蹈、戏曲里面的东西,翻身、卧鱼这些东西,保留了传统的,又创编了几套动作。

振兴东街小学德育副校长雷国平:打鼓子是专门的一个老师,小锣的又是专门的一个老师,花棒的又是专门的一个老师,每一支队伍都是分开进行训练,不管有什么事情,我们必须保证每周的社团活动一定要如期进行。

孝义地秧歌于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山西的小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艺术形式上分为武场和文场。地秧歌进校园,为这一非遗项目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

省级非遗传承人、市文化馆非遗部教师吴瑞青:非遗从娃娃抓起,能保证学生的来源,进了校园才能把非遗传承下去。


(原标题:传统地秧歌焕发新生)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孝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

地址:孝义市党政办公大楼   网站联系电话:0358-7828576

版权所有:孝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晋ICP备11003284号-1  网站标识码:1411810001

晋公网安备 14118102000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