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切換到繁體版 网站支持IPv6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打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的,即倡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教师、教材、课堂”向“学生、收获、体验”转变,也就是让“学生、学习、学程”成为课堂的关键词。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在为学生搭建属于他们的课堂而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要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结合自己的任教学科,课堂上我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设计者,让学生成为课堂论证的执行者。

学生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者。著名科学家波普尔曾提出:“我们不是从观察开始,而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对象,也是发展的中介和标志。因此,课堂要让学生做主。以“研究”为课堂主旋律的小学科学课,更要聚焦学生的真实问题,借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创设概念建构的起始情境。

例如,我在参加2023年全国中小学实验精品课遴选活动时执教的《风的成因》一课,聚焦问题导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小风车在风吹中转起来”为情境支架,激发学生提出递进式问题:“风车为什么会转起来呢”“风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打开学生课堂主动探究的“按钮”。

紧接着,课堂的每一个关键问题,我都是利用导学单在学生能自主理解的情境中逐个提出疑问,构成导航课堂研究的学生问题群。比如:

实验情境1:老师将小风车过渡到金属风轮,让学生放置在加热箱上端透明塑料管的出风口,利用前一课“我们来做热气球”的实践经验与思维基础。

学生自问1:怎样能让金属风轮转起来呢?

实验情境2:学生点燃加热箱里的蜡烛,观察到风轮慢慢开始转动了。

学生疑问2:金属风轮为什么会转起来呢?

实验情境3:学生用盖板堵住加热箱的侧面进风口,风轮慢慢停止转动。

学生疑问3:风轮为什么会慢慢停下来了呢?

实验情境4:学生反复几次堵住加热箱侧风口,观察风轮的转动情况,堵住进风口,风轮停止转动,打开则反之,猜测风从这里进入。

学生疑问4:我们怎样能看到风从加热箱侧孔进去呢?

实验情境5:学生观察加热箱中蜡烛火焰运动的方向,找到了第一证据;学生又在加热箱侧风口放置点燃的塔香,观察到烟飘动的方向由外往里。

学生疑问5:为什么蜡烛火焰往侧风口相反方向飘,塔香烟也会往侧风口内飘呢?

实验情境6:学生在加热箱侧风口横放一根透明的亚克力管,将塔香移至距离加热箱较远的亚克力管另一端,借助烟的媒介,发现空气从横管中流入,从竖管中流出。

学生疑问6:是什么原因让空气从横管的一端进入,到竖管的风轮口出去?

随着学生问题设计的层层深入,“风的成因”在学生结构化的问题群导航下,慢慢通过实验解疑的过程,科学概念也随之由学生自主建构起来了。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导演”“配角”“助手”的角色,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生疑,在观察中主动质疑,在实验中主动解疑,在研讨中主动抛疑。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学生的发现式学习。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此时的课堂,学生成了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获得者。因此,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教”要服从“学”,根据“学”的需要随时调整“教”,“教”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

学生是课堂论证的执行者。小学科学课堂是学生经历“求证、论证、举证”的科学学习主阵地。教育的真谛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发现知识进而创造知识、拓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走进实验、触摸材料、发现新证、举证研讨。对此,我们在设计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尝试开展了单元积件式组合教具的研制与课堂应用。

例如在执教教科版《磁铁》单元“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我搭建了小组4位学生都能独立动手实验的操作平台。学生利用材料积件开展先独立后合作的实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实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在课堂同一研究时段获取更多的个体实验发现,为科学研讨提供更为丰富的论证依据。

为此我在实验环节设计,让每一个学生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单个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接着在单个磁铁磁力大小数据的共享下,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多个磁铁合并后磁力大小变化的预测,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形成课堂研究的新起点,通过两两合作研究寻找更多能验证或支持磁力大小会变化的数据证据。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保持或修正原有观点,形成从个体主观的具体形象思维到理性抽象思维的过渡。实验中,我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实验探究(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自主获取科学的研究数据,体验改变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从中建构“科学概念”即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变化,实现了“学为中心,学为会学,学为发展”的课堂素养立意。

在研讨环节设计中,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间的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逐一论证观点,这是科学探究理性思考的具体行为,也是科学“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具体形态,实现从具体形象的科学现象与数据走向抽象归纳的科学表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数据论证观点,这既是一种科学论证的方法,也是一种证据意识的体现,更是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学生在研讨的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问题,体现论证的意义。

总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需求的满足。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的是“会学”而不是“学会”,正像德洛尔报告提出的:教育的责任是“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一个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靖江第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12版


(原标题: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