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报集到一定数量,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集报质量上,收集有价值的历史报、珍稀报,向纵深、专题、历史延伸三个方面发展。”就在前不久,王茂斌结束了2024年杭州·江南集报论坛之行,回到孝义。此次论坛内容之丰富,更胜往届,也让王茂斌收获满满,他说,未来一段时间,会在自己的收藏专题上朝着专家的方向“修炼”。
家住孝义市的王茂斌今年54岁,40年“痴”一事,一直坚持用集报、研报、用报的特殊方式,记录祖国发展,传承中国精神。“泛舟报海,其乐融融,文字里看岁月变迁,满足了个人爱好,增添了生活乐趣,还能为城市的历史‘存档’,一举多得。”王茂斌说着,满脸惬意,似乎这就是集报赋予他最丰富的馈赠。
【宅院启航】 集报情缘初绽放
芦北村位于孝义市郊,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村落。1968年4月,王茂斌在这里出生。之后,上学、工作、成家,二十多年未曾离开。后来因工作调动,他在孝义市里安了家,但人依然常往村里跑。老宅,不仅是他人生的根,也是他集报的根。“你肯定想不到,我第一次办报展就是在这儿的老宅里呢。”王茂斌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时间回溯到1992年初。王茂斌的女儿出生,爱人每天足不出户,除了看孩子以外,百无聊赖。“当时农村生活很单调。除了电视没别的娱乐,电视也只能到晚上看个中央台、山西台。我就想,看看报纸也算一种文化娱乐吧。”于是,王茂斌把自己收藏的报纸一股脑儿搬出来,一阵忙碌后,760多种报纸露出报头,一种挨一种,一列排一列,把地上铺得满满当当,就连床上、桌子上也都给铺满了。“家里成了报纸的海洋,蔚为壮观,而我与爱人就像检阅三军的首长,欣喜不已,看了许久,也舍不得收起。”
说起看书读报,王茂斌打小就“情有独钟”。“那时候农村没什么读物,能见到的烟标、糖纸和邮票,上面图案好看,有文化味,我就经常积攒这些东西。上初中后,父亲给我订了一些报纸,这一下,我像是得了宝贝。”
到了初二,王茂斌就拿出自己攒下的压岁钱,订阅了新创刊的《中学生学习报》和《作文周刊》。“初中三年中,每期报纸一到,我就迫不及待捧在手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读完的报纸舍不得扔,像积攒烟标、糖纸一样,一期期攒了起来。”
在王茂斌看来,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集报,只是发现自己对报纸真的是“情有独钟”,难以割舍,一心只想学习。
1986年,王茂斌参加工作,在乡邮电支局当投递员,接触到许多之前不曾见过的报刊,这让他大开眼界,再加之,工作以后,读报学习的机会多了,王茂斌不仅学到了许多集报知识,还发现全国竟有不少集报爱好者。“我要想收集全国所有报纸,找各地集报人交流就可以了。”
通过联系报友交流、走南闯北寻,王茂斌集报的种类和数量迅速上升,1991年底,报纸品种已达一千多种。王茂斌把它们视若宝贝,珍藏在家中的老式皮箱里,这也就有了女儿出生为妻子办报展的轶事。
【报海拾贝】 党史长河映心田
每一份报纸都见证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每一份报纸也都承载着一份真情。收藏之余,王茂斌还将个人爱好向社会拓展延伸,把报纸文化、集报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报纸展示的形式加以弘扬。
“起初收集报纸的初衷也只想自己学习、增长知识。”随着王茂斌的集报之路越走越宽,他加入山西集报协会,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交换了很多珍贵的报纸,也更坚定自己的这份爱好。
他的集报数量从1991年底1000多种到1995年底突破“万种”大关,再到2010年收藏古今中外报纸已达20000余种,十余万份。
收集报纸、欣赏报纸、阅读报纸……一有时间,王茂斌就喜欢翻阅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宝贝”,并按照专题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我的专题有点杂,主要分党报、晚报、中国字头报、重大事件报,以及清末、民国早期报等,总体上看还属于全集型。”
光绪年间《京报》、辛亥革命时期《光复报》、抗战初期《救亡日报》《晋豫日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军大》《胜利报》……翻看王茂斌集藏的报纸,犹如翻开一部近百年的历史:民国建立、抗战胜利、共和国诞生一直到建党百年等。
为了让更多人分享老报纸的价值,了解集报活动,学习报纸内容,从2004年开始,王茂斌便四处联系办报展。
直到2011年,王茂斌接到了孝义收藏协会会长的电话,“你能不能收集一下关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类的报纸,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争取办一个展览。”
“我听了以后感觉这个创意非常好。”王茂斌说,那时他收集报纸已经有30个年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报纸展览,整理工作比较庞大,最终花了半个月时间,精挑细选整理出了100余份的老报纸。
之后,王茂斌又参加了2014年山西集报成果展、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展”、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图片展”、2023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报纸展”。办报展、写感悟,王茂斌说报纸给他带来很多改变,而他的集报成果多次参展,获得了好评无数。“大家都特别感兴趣,这就是集报的价值。”
现在,王茂斌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党史专家,每次报纸展出,他总是站在每一张报纸前为大家一一讲解每份报纸的内容、意义等,乐此不疲。
【村野藏珍】 家庭报馆存历史
目前,王茂斌收集报纸30000余种、10万余份,时间跨度100余年。这些老报纸像是一座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有形博物馆,稍加整理和编辑便可以通过展览的形式再现一段过往的故事。
“普通的报纸展览有它的局限性,时间短,受众群体小,如何让这些尘封的历史活化再现?发挥更大的价值?”王茂斌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最终在2012年,他萌生了创办藏报馆的想法,用展览的方式留住报纸记录的历史,讲述历史上的故事。
尽管怀有一腔热血,筹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让王茂斌不得不陷入思考,“首先场地就是个大问题,思来想去觉得村里有地方,建一个报纸博物馆,既可以给自己几十年收藏的报纸安个家,还可以常年开展报纸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参观、欣赏、学习。”
收集报纸的这40余年,资金投入经常让王茂斌捉襟见肘。“不少工资都花在了收藏上,现在每个月光订报就要几百元,一些珍贵的老报纸,价格就会更高。”所以,当他提出要筹建藏报馆的时候,妻子并不同意,为此二人还发生过争执,“但是架不住我软磨硬泡做思想工作,最终爱人还是很支持我的想法。”
2012年,王茂斌的家庭藏报馆正式开馆,建在老宅院,占地150平方米,总共花费十余万元。“没有身边人的支持,就没有现在的收藏量,更不会在农村出现这么个‘稀罕物’。”王茂斌风趣地说道。
正如他所说,没有城市里的“高大上”,对农村而言,博物馆更像是个“稀罕物”。藏报馆建好后,引来了村民的围观,也引来了不少质疑声,“咱们村里地处穷乡僻壤,有谁来看啊?”“弄这么一个博物馆能赚钱?”
每每听到这样的言语,王茂斌总能一笑而过,“现在人们对集报活动,对党史的了解和学习还远远不够,正因如此,我才要把藏报馆一直办下去。这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步入王茂斌的藏报馆,有种走进深沉历史的岁月感,墙壁上展示着经过装裱的老报纸,桌子上摆放着加装封皮的老报纸,报架上放着按时间、分门类整理好的老报纸,还有藏报柜里堆放着尚未来得及整理归类的老报纸。
这些老报纸的颜色大多已经泛黄,其中还有页面残损的,可王茂斌却视若珍宝。藏报馆建好后,王茂斌陆续邀请了一些朋友、同事参观指导,还有一些市民慕名而来,“虽然这些年访客不多,但哪怕只有一个人来,我也会认真讲解。”
【坚守初心】 岁月静好话孝义
由于工作调动,王茂斌在孝义市里安了家。后来,小房子换成大房子,他特意腾出来一间房作为“报库”。10平方米的小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两面墙并排立着齐房顶高的报柜,装报纸的大号文件夹层层叠叠地摆在上面,每一本都被撑得鼓鼓囊囊;还有一些没来得及入册的报纸,对折着码成摞、堆成垛。
这间“报库”便是他的“人世间”,退休后的王茂斌把大部分的时间泡在自家“报库”,一杯清茶,数叠报纸,就能度过美好的一天。
由当初的随意积攒报纸,到现在着力打造精品工程,王茂斌的集报事业取得了突破。“按内容集‘专题’,把国家发展成就作为集报主题来考虑,还有只要和孝义有关的报纸,我都尽量收集。”说着,王茂斌起身走到藏报柜,拿出一摞摞泛黄陈旧的报纸,放到桌子上翻开给我们看。
“这是我众多藏品中记载孝义新闻年代最久远的一张,距今已有98年了。”十多年前,王茂斌从北京的一位报友手里辗转购得一张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月十三日出版的《小学教育》。该报由山西省教育厅编辑处发行,第四版刊有《孝义第一高小学校》一文,是针对孝义小学教育的正面宣传。
其实,王茂斌最关注的还是在孝义曾经发生的三次战役,红军东征、汾孝战役和晋中战役,这三次战役对孝义影响很大,所以几十年来一直在寻找,收集。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十日《大公报》,第四版刊文:晋西日来无战事,正是报道红军东征相关内容的,文章中有“传毛泽东在孝义附近指挥”,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是足以佐证这一段历史。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十日《晋绥日报》刊文:晋中我军胜利反击,1946年9月3日解放孝义重镇兑九峪。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二十二日《西满日报》刊文:晋中我军解放孝义城,歼阎伪军一千六百余人。这是孝义第一次解放。
……
“这些报纸大部分为当时解放区出版的党报,它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孝义在当时的部分重要历史,相信对研究孝义党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现在,王茂斌对这些报纸如数家珍,每一张老报纸的内容,他都能为我们进行全面的解读。
1985年7月26日,《光明日报》,《九十四岁的侯右诚同十四位老人集资办学》;1991年6月2日,《人民日报》,《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记沈阳军区某炮兵团参谋长苏宁》;1992年3月7日,《山西日报》,《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情怀——马明为革命烈士树碑立传的故事》……一段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一篇篇时代变迁的报道,聊起集报,王茂斌激情澎湃。
他告诉记者,不光是老报纸,现在每天发行的新报纸也是他收集的重点,尤其每逢重大活动、纪念日,他都会收集全国各地的报纸,作为历史的见证。王茂斌说,别看报纸只是薄薄的几张纸,其实它是“活历史”,它记载的是当下,传承的是历史,是后人了解过去最生动、最直观的形式。只是苦于自己能力有限,家中地方不够大,纸质的藏品也容易受潮、变黄,导致很多老报纸无法一一展出,实属遗憾。
“束之高阁,无法发挥这些重要史料的价值。”提起多年前深埋在脑海中的一个梦想,王茂斌说,希望能办个红色报纸博物馆,永久性、公益性地向世人展览自己收藏的老报纸。日前,他积极奔走,希望红色报纸博物馆跟广大市民尽快见面。
(原标题:王茂斌的四十载集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