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更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推出项目、传承人、基地、保护单位“四位一体”传承保护模式,完善“1+N”保护传承平台,促进非遗与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相融合,打造了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贾家庄非遗体验中心、曹溪河展馆、南曹豆腐文化产业园等非遗景点。目前,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2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0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316人。
人才建设始终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行“1+2”师徒传承模式,并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
2025年我市获评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7个县级项目、111名县级传承人。深化“校地合作”传承模式,2022年,我市与吕梁艺术学校联合创办孝义碗碗腔传习班。目前,这一探索已结出丰硕成果,学员们不仅系统掌握了传统唱腔技艺,更在不久前举行的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中首次摘得“小梅花”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与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合作签约,举办第二期孝义非遗(皮影戏与木偶戏)传习班,依托专业院校资源,重点为木偶制作、皮影表演等技艺培育新生力量,将让古老技艺更好与青年人连接。通过完善名录、孵化人才、深化合作,我市正以科学保护与创新融合为路径,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全面激发非遗传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