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到繁體版 网站支持IPv6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石像村:抗日烽火中的英雄村庄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山西,八路军总政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晋西南区党委、八路军115师都曾驻扎孝义县,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因此孝义当时有“抗日模范县”之称,而石像村更是孝义尤为突出的一个抗日模范村。

记者 晏银溪:我身后的这座纪念亭叫做报国亭,亭柱两边分别写着“人人爱国奋勇救亡捍卫全民族,家家仇敌齐心参战击败侵略者”,亭中碑刻“抗日模范村”五个大字,一碑一亭静静矗立在山顶,默默诉说着石像村那段惊心动魄的过往。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张建益:抗战初期,石像村仅有90余户人家,青壮年不足百人,但有108人参加了牺盟会、八路军、游击队等抗日队伍。

各户皆抗属,无人不抗日,是当时石像村的真实写照。12岁的冯万金因年幼扛不动步枪,便死磨硬缠成为决死队通讯员;18岁的冯满仓瞒着家人报名参军,临行前跪别母亲,而这一走就是永别。年近50岁的冯致中闻讯参军,连家门都顾不上关就去追随部队了。

冯廷荣后人 冯霞:冯廷荣是我的老爷爷,他将4个儿子都送上战场,其中2人为国捐躯,侄子被日军军犬吃了。

张有虎后人 张才旺:张有虎是我叔父,被日本人捅了37刺刀。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石像村走出的这支队伍,对日本侵略者有着深深的家仇国恨,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拼杀,无畏生死,铸就了抗日模范村的丰碑。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张建益:在孝义党史馆革命烈士英名录墙上,记录着孝义籍1101位革命烈士,其中石像村的23名烈士中,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

“前方好男儿为民族流血,后方好乡亲为前方输血”这也是石像村人的豪言壮语。

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纪念馆讲解员 冯氏后人 冯光林:当八路军急需物资,冯全英村妇救会会长就站出来说:“男人上战场,我们女人们也不能闲着!”冯全英出身教育世家,是有知识的女性,她向妇女做思想工作,劝丈夫和儿子走向抗日前线,把家里仅有的物资都拿出来赶制军鞋,半个月时间,赶制出400多双军鞋、1200余尺布。1943年因病献出自己24岁的生命。

冯全英后人 冯守瑞:冯全英是我的老姑,在一次培训妇女党员时,突然遭到敌人围捕,她临危不乱,率领指挥大家逃出了虎口。

在石像村后山的山脚下,有一处被杂草掩盖的井口,从井口可以通向半山的山洞,这是当年村民们的“秘密医院”。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17名八路军伤员被送到石像村,村民们把自家最隐蔽的窑洞腾了出来。

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纪念馆讲解员 冯氏后人 冯光林:有一次正遇日本人大搜查,我的二奶奶正背着八路军的一位伤员,眼看日本人就要追上,她把伤员藏进草丛中,他自己向反方向继续前进,被日本人抓住后,用鞭子抽打她,昏过去用凉水又把她泼醒,但她始终没有说出伤员的下落。日本人找不到伤员就用大火烧村庄,趁这个机会,挣脱绳子找到伤员背回山洞,17名伤员全部都康复归队,临走时,一位伤员在墙上写下这样的文字:“石像村的百姓,真是我们八路军的再生父母。”

1938年秋,日军对晋西根据地展开“大扫荡”,扬言要“饿死八路军”。石像村村民积极行动,1938年到1940年期间,全村共捐粮3600担、土布2000余尺、银元1800块、白银2500两、驮骡15匹、毛驴20余头、铁轮车3辆......

石像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主任 白天全:抗战时候村民们背粮食支援前线的必经之路,有一天下雪,村民滑到山坡下,腿和胳膊都伤了,还死死抱住粮食不放。

记者 晏银溪:通向山顶的108级台阶象征着当年108位热血青年的从军报国之路。红色旅游公路的延伸伸展,让这座英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村民们始终都记得:“日子过好了,更不能忘了当年是怎么过来的。”正如他们所说:光荣与骄傲永存,幸福与奉献同在。

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纪念馆讲解员 冯氏后人、冯光林:讲好一个故事,就像播下一颗种子,我作为冯氏第22代传人,我有义务把红色故事在我的讲述中灵起来动丰满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孝义革命斗争史,让红色革命圣地永传圣火。

学生 王馨瑶:正是因为有这些先烈誓死守护国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孝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孝义市政府研究和服务中心

地址:孝义市党政办公大楼   网站联系电话:0358-7828576

版权所有:孝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晋ICP备11003284号-1  网站标识码:1411810001

晋公网安备 14118102000103号